如何瓜分中国二线市场

via 作者: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 约翰•奎尔奇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考虑地理因素。中国的国土面积以及城乡二元人口结构意味着,拟定计划,分阶段向占据中国绝大多数财富的数百个中小城市铺开市场,这一点十分重要。麦当劳(McDonald’s)正在一些较贫穷地区开设分店,虽然不会马上在这些地区实现盈利,但它可以及早培养品牌认知度,抢占黄金地段。

设计多渠道并行的营销活动。随着年龄、财富水平和居住地的不同,大多数中国消费者选择购买产品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一款产品或许可以通过电视发布,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取决于在线广告和论坛、口碑以及购买点信息。教育不了解产品的消费者,介绍产品功效。

注重价值。中国消费者在意价格,喜欢便宜货,但并不总是选择最便宜的产品。他们会研究同类产品,乐于尝试,因此,新竞争对手一款物有所值的产品,会迅速瓦解品牌忠诚度。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以现金和储蓄为导向的经济体,因此知名品牌的降价促销特别有效。

牢记“1-2-4家庭模式”。一个孩子、两位父母、4位祖父母的现象意味着,年长者把大量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则背负着实现家庭厚望的压力。人们认为,花钱购买有助于孩子出人头地的产品(比如有教育功能的电脑、玩具、游戏和DVD)是值得的。通过工作或继承父母的全部资产,这一代生逢其时的独身子女拥有相当高的可支配收入。

在上海,住在家里或小公寓里的较年轻消费者经常外出,并购买时装和配饰。事业有成的独生子女会为父母购买贵重商品,在父母年老时予以赡养。

精通分销之道。现代零售店在大城市之外的分布很少,销售渠道仍然很散乱。

除了通过西式零售商销售产品,宝洁(Procter & Gamble)还经常用三轮车把少量产品运到“夫妻店”。戴尔(Dell)不得不采用传统方式销售电脑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少有消费者通过信用卡付款。

与当地竞争对手合作。受尊敬的本土竞争对手为数众多,且往往雄踞一方。一个西方品牌可能在全国排名第一,但在某个地区的销售规模却只排到第二或第三。外国公司也许可以通过合资或收购当地企业,来了解当地市场并增加当地品牌。

大众(Volkswagen)与上汽(Shanghai Automobile)及一汽(First Automobile)建立的早期合资企业,帮助其获得了近50%的新车销量份额。欧莱雅(L’Oréal)的收购中,既有面向大众市场的国产护肤品牌小护士(Mininurse),也有在高端百货商场销售的奢侈化妆品牌羽西(Yue-Sai)。

与政府保持密切关系。无论作为客户还是监管者,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政府都很重要。共产党及军方在许多国有企业享有全部或部分管理权。打理政府关系,与正确的人打交道,至关重要。

到1998年,美国直销公司已相当成功,而中国竞争对手寥寥无几,以至于中央政府突然下达了直销禁令。过了5年,雅芳(Avon)、玫琳凯(Mary Kay)等公司才再次获准经营。

把品牌本土化。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十分强烈。因此,国际品牌实现营销的本土化将不无裨益:在广告中启用当地的体育或娱乐人物代言产品;迎合当地的品味或材料偏好;确保品牌拥有听起来和看起来都很合适的中文名。

可口可乐(Coca-Cola)、Visa和锐步(Reebok)选择篮球明星姚明作为品牌代言人。BMW的中文名是宝马,有骏马之意。

没有强大的中国业务,任何西方品牌都称不上是全球品牌。成功将取决于大力投资,以及高超的本土化营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