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C延伸开去

D2C有很多层面,目前沟通到的有:品牌、产品、渠道和营销策略。

数字原生品牌Digitally native vertical brand是彻底的D2C。
1)品牌和产品、客户体验打造的闭环:倾听顾客的声音,传递品牌信息,让人产生共鸣。
2)第一方数据拥有者:每一个触点都在收集数据。
3)订阅模式最大化客户终身价值

D2C给legacy品牌带来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Omni channel角度。
1)基于数据的多渠道一体化
2)以客户为中心,激发信任
3)从4P4C的竞争模型到卡恩的BLEF模型

为了不成为apocalypse的一部分,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足够优秀,但要赢得市场领导者地位,必须在其中一个方面做到最好。

COVID改变了“足够好”的定义,并加剧了它的动态化。

从电商的角度看,D2c的好处在:

1.完全可控的营销策略:对营销策略和客户体验有更大的控制权。可以更充分了解实际目标受众,培养与消费者的关系,并为客户提供价值。这让品牌更容易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如推荐计划和忠诚计划,吸引并留住现有客户,并帮助客户更好地识别和参与品牌。

2.提高客户忠诚度和参与度,订阅与互动模式

3.降低对零售合作伙伴的依赖
随着亚马逊(Amazon)等平台公司在在线零售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完全依赖零售商的制造商必然会面临利润率的压力。由于不断依赖零售商进行销售,制造商会面临输给竞争对手的风险,因为竞争对手在零售商的网站上销售类似的产品。

4.拓宽产品种类的机会,线上容量足够大+足够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5.获得不同地理位置的客户:全球视角

6.质量反馈与产品迭代,目标与预期管理。

Back to Normal

昨天到陆家嘴参加京东云数智平台优加的会,又有点slowly back to normal的感觉了。

疫情前每年两三次的marketing或data的行业交流会,总会有类似于“沉下去做事情,浮上来看世界”的主张里,“浮上来看大家”的感觉。

大概在这又一个莺飞草长季节的缘故,看到陌生的同行们济济一堂,有些生机勃勃的感慨。

无论是咨询公司、品牌方还是平台的分享,都带着些京东的质朴感,有不少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许是时间节奏控制的缘故,期待的更深入的拆解和案例比较少。

有一点可爱的地方:前边嘉宾们分享全域经营、全业务线数智化等等,后边优加DaaS讲数据能力“数据可用不可见”。一方面的确事实如此,品牌有品牌的追求,平台有平台的顾虑;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品牌方,从平台转化和沉淀consumer数据的同时,在数据架构和流程中给每个电商平台建subpool和routine还是很有必要的。

感觉再国内外各旅游一次,就真的back-to-normal了。

RoadMap备忘录

再整理下data analysis的roadmap。这里的细节,就算被无视或轻视,也要保持初心,一点一点地认真走整个完整的流程。就像造一个房子,从地基开始,马虎不得。从第一秒开始做项目备忘录文档。沟通时不要心急,Be professional, keep calm and enthusiastic.

Ask 3+8–memo1),word
尽早了解案例研究的困难和问题非常重要,这样就可以专注于涉众的需求。
· Identify the problem
· Determine key stakeholders
· Explore the data and establish metrics 继续阅读“RoadMap备忘录”

细小微处

早上打开邮件,看到前两天coursera发了一个徽章,来纪念帮课程翻译了15000个词。

这整一个月,都在抵御新冠后遗症的尝试和反复中艰难行事。

调整紊乱的肠道菌群,慢慢修复睡眠障碍,在感冒和流感的间隙慢慢恢复运动……过程漫长又磨人,在温度计又显示到38以上的数字的某刻,带着恐惧的难受,分不清是生理还是心理的。

跟朋友聊起这种种,被安慰到的一句是:这种前所未有的感受,相比很多人,算是幸运的了。因为这说明这么多年来没有过严重的身体创伤,现在也不是同一类人里最差的状况。

在细微的时间和事情上,认真地自我观察,慢慢调整。

月初的谷歌数据分析证书和今天看到的coursera徽章,虽然是因为之前的时间和努力,然而在这个月里收到,也算是之前细小微处的上进,带给低落时自己的安慰吧。

往前走

体温还是比日常量的低零点几个数,鼻子也还在塞。脖颈也异常的怕冷起来,坐在室内也要带着围巾,不然寒意逼人。做事的效率也尚未恢复,原本应该在12月完成的项目,着急赶工,却怎么也走不快。

无论如何,毕竟是在往前走了。

在2023年的第五天,写下今年的resolution:

  1. 要健康:更专业有效地锻炼,瑜伽+有氧+营养。
  2. 无论多忙,坚持工作之外的学习。
  3. 用更平和全面的心态去看待工作中的人和事。
  4. 即使不能每天reflect,最少也要每周。
  5. 时间框架3+5+2
  6. 重读计划:在这一年里,重读书架上的所有书籍。送出一本,才能买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