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周日,到大众书局翻书。

一杯咖啡,捡三两本顺眼的新书,不知不觉地过一个下午。没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却总是收获颇丰。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本书,有些句子说出了自己心底的话。

“行动这件事,从来不需要等到什么好天气好状态,此时此刻就是永远,此时此刻就是一切。”科目三考试前训练时,心里一直在跟自己讲着后半句。

“不以改变结果为目的的批判,就是无效的批判。不提供解决方案的责备,就是无用的责备。”——要反省的点。

“再好的朋友,也抵不过你无底线的直白,讲话的时候请记得拐个弯儿。别把自己的口无遮拦当作大气,那只是幼稚而已。”——要警醒的毛病。

笔记:福格行为模型模型、鸟笼效应

BJ Fogg’s behavior model
B=MAT

Behavior行为,Motivation 动机、Ability能力、Triggers触发

Motivation
a. 愉悦或痛苦 (直接): 如食物、性等
b. 希望或恐惧 (间接): 如与美女见面的希望、怕错过优惠的紧迫感
c. 被他人接受的愿望 (更高层次): 如在 Facebook 上传自己的头像,不和其它人表现得格格不入

Ability能力,也是成本

Triggers触发
a. 刺激 Spark
当用户没有足够的动机时,需要用说明文字或者视频等,刺激用户产生动机。
b. 辅助 Facilitator
当用户已经有足够的动机了,但有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做,需要帮助用户转成转化。
c. 信号 Signal
当用户既有动机做,又知道如何做,需要的就是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一个提醒。
在这时再指指点点或者诱惑他的话反而会很烦人。

空鸟笼效应

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流年2017

年终盘点,无疑是有意义的,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

回头再看为了PS所作出的付出和努力,势利地讲,不过两个字:徒劳。仿佛在一团迷雾中行走在一座悠悠晃晃的桥上。而那座桥所有的拉力,不过是老板想要融入时代的心血来潮。若是以往,还会站在积极的角度,看自己历练的收获。这一回看得消极,大概是因为有同样努力的伙伴同自己在一起,而自己的抉择和作为,对他们的影响太过直接。

大概真的是年岁越长,责任越重了。即使没有成家立业,人在社会也会如此。

当初蒋捷写“流光容易把人抛”,大概心底也有些许的惆怅吧。 继续阅读“流年2017”

读书笔记 ·《我决定简单地生活》

从断离舍到极简主义【佐佐木典士】

身边多余的物品愈少,人生愈幸福。因为我们已经不需要物品填满我们的人生。

协和效应/沉没成本: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

不要因为便宜而购买,也不要因为免费而收下。

欲望带来的时间浪费。——减少购物时间——家务时间减少(因为居家环境的简约)

果酱定律?

让打扫成为习惯。

唤醒物品的归巢本能。

减少代办事项。家务犹如沉默的代办事项,指令太多容易死机。

认真对待重要的事情。

 

《刻意练习》笔记

《刻意练习 PEAK Secrets from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安德斯 埃里克森 Anders Ericsson
罗伯特 普尔 Robert Pool
王正林 译

有目的的练习 VS 天真的练习

天真的练习,基本上知识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把目标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要达到…为什么…怎么做到…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3、包含反馈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4、需要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遇到瓶颈怎么办?
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
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力不足。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继续阅读“《刻意练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