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奢侈品传奇中的奥秘

依然来自Thindo尚道

品牌内涵中的共性因素

以施华洛世奇为例,创始至今已逾100年,一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水晶品牌,营业额居全球同业之冠。有趣的是,在这样的商业传奇背后,我们好像看不到那些热门的营销词汇。比如,在当今诸多跨国公司倡导“全球本地化”(Glocalization)的趋势潮流中,施华洛世奇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从未与“本地化”沾边,也从未打算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在其他地方兴建制造基地,甚至迄今为止这家古老而神秘的公司依然保持着家族经营方式。 继续阅读“奥地利奢侈品传奇中的奥秘”

资源有限的

刚接到一个电话。这样的电话很多,合作啊推广啊之类的,百度啊**网络公司之类来的。

放下电话之后,打开电话中说到的网址。习惯而已,虽然明知道不会有合作。

原来是一个超市型的电子商务平台。电话那头的女孩说,打过来想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很替那个老板心疼那付出的薪水。

要知道,我们的品牌,别说是超市,就算是一般点的商场都是不会进的,更何况是网上的超市呢。

列位同仁,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网上项目难以推广网上渠道得不到线下渠道同样的支持,我们都心知肚明,所以我们有更多的路要走更多的努力要付出。

但是,不要妄图去突击那些不匹配的品牌来合作。你觉得自己伟大到了可以改变别人品牌格调的地步?

自己创业的同学,要求你的伙伴找合作对象的时候,记得给那个合作对象画个人口普查的脸谱。

反思自己,有没有在没有明确正确事情的时候,就在向前冲,浪费有限的资源呢?

时尚工业云云

开始一个新的策划案。明确大致的方向之后,依然是大力气找资料。搜到一篇洪晃的旧作,似乎很不错,摘出来以备后用。

  • 觉得这部电影能反映出当今时尚圈的现状么?还是夸张?

夸张是有的,要不然就不好看了,但是我觉得总而言之还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比如这个行业里面对所有人穿着打扮的要求,这是肯定的。我经常听到做奢侈品的人跟我抱怨中国编辑不会穿,丢脸。以我看最丢人的不是不会穿,而是特别想穿,但是穿不出来。

  • 在目前中国的时尚圈中,存不存在像电影中RUNWAY主编那样在时尚圈中能“呼风唤雨”的“魔头”?

中国没有。原因很简单,有三个。

第一个是我们的“时尚”是外来的,而且是嫁接过来的,没有根底。我做了一下统计,翻开大的时尚类刊物,所有关于产品的报道,100%是外国的东西,特别是奢侈品,一年十二期,就三本大的服装类刊物来说:ELLE,BAZZAR,VOGUE, 每期都至少400页左右,你不会找到任何中国产品,只有中国明星穿外国东西,用外国东西。时尚媒体是建立在一个工业基础上的,就象电影里的魔头教育她秘书有几种“蓝”的那段话所言,其背后是一个几十个亿的工业产值,我们没有时尚工业,而自己的媒体又一脉让消费者买外国东西,所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继续阅读“时尚工业云云”

很久以前的剪报

昨天回到家,在书桌前扒拉,想起一月的壁纸还没有着落,就翻出之前梅开春早那四张明信片来看翻版的可能性。无意中看到很久以前的一张剪报,似乎是尚未毕业的时候。彼时,对外面的世界满怀了期待,也在积极中有丝丝不安,不晓得在陌生的世界如何自处。

所以有剪很多类似于增广贤文的内容。

有篇《只要不放弃》,甘雨编译,只是不知道是哪个报纸上的。

  • 想象出来的病比真实的病还遭。
  • 不要含怒到日落。
  • 午饭后坐一坐,晚饭后走一走。
  • 劳动不会伤身,忧虑才会伤身。
  • 一份预防胜似十份治疗。
  • 疾病来自不知节制。
  • 蜡烛不能两头点,精力不能过分耗费。
  • 只要不放弃,就永远不是失败者。
  • 想想他人的不幸,你就能坦然面对人生。
  • 没有人会怪你跌倒,但如果卧地不起,那才是丢脸。
  • 丢了戒指,手指还在。
  • 一次痛苦的经验抵得上千百次的告诫。
  •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
  • 对于搬不起的石头,就把它留在那里。
  • 后退是为了跳得更远。
  • 第一次受骗怪骗子,第二次受骗怪自己。
  • 宽恕别人的伤害比进行报复更好。

还有篇谈及管理秘诀的: 继续阅读“很久以前的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