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New Year

缠绵病榻两个多星期,跨年的庄重和仪式感显得无足轻重。

起初觉得自己尚属幸运,症状并没有网上诸君那样剧烈。后来烧到头痛欲裂,睡不着站不起,鼻子呼吸不通半夜窒息醒来……

所幸刚开始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在小米商城闪送了温湿度检测仪,发现房间温度在20以上湿度40左右的时候,体感会稍微舒服点。看来楼下阿姨四月里“只是嗓子有点痒”的症状,跟气候是有些关系的。

整个过程最高烧到39.2°,谨遵医嘱地在量出38.5°之上吃芬必得两片,前后间隔6小时。

嗓子痛时吃了一次蒲地蓝,吃了之后身体发冷,虽然嗓子和鼻子症状都有缓解,后边没敢再吃。

洗鼻盐已经过期,但新买的尚未到货,所以还是洗了若干次。对鼻塞有治标不治本的缓解作用。

鼻子还在时不时地封住,精神力气尚未恢复,皮肤变得干痒,胃口欠佳又容易感觉到肚子饿……

微博上三年前因为武汉数据统计关注的朋友,记录着为家里人奔走谋床位的事。当初发现他们已经在做自己准备做的事情的时候,心里是欣慰的,感觉有人在默默地脚踏实地做对的事……而今也是无能为力的黯然。

能够平安地捱过这一遭,大概真算是幸运的了。

新的一年,虽然不能把所有的苦难抛到脑后,但经过了上一个四五月的无力、十二月的病痛,总可以对新年说,我会善待一切包括自己,尽力地过好每一天!

Happy New Year!

Metrics

最近意识到的,不仅仅是工作和数据分析中可以用tasks和metrics来构建发现和决策的框架。日常生活里也有用的。

反反复复地发烧咳嗽咽痛,用上体温指标,早中晚判断要不要吃退烧药,再听医生建议取消剧烈运动就可以了。抗不抗原的,似乎都没有多重要了。

想要购买某物,先看对目前状况的改善程度有多大,再检查是否已有其他可代替物品——若是两项发现确定不需要之后还买,就无疑是饕餮贪婪。

病中对自己也有了更多的反思。

  1. 某一整天的卧床之际,看到一位前辈确诊之后依然在固定的时间完成每日例行的事项。而自己,既没有持续的高烧,也没有强烈的症状,见贤思齐之下,连年纪大了的玩笑也不好意思说出口了。
  2. 学习和锻炼,大脑和身体是有细微变化的。停掉瑜伽的当周,静息心率就+2了。所以还是要坚持有效的学和练,即使有时候感觉看不到变化。
  3. 很多的物欲,是没有必要的。费时费力又费钱之后,不过是给自己背上无用的负担罢了。

跬步

大概这世间的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荀子在劝学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天做事时,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段话来,于彼时的情形,恰如其分,毫厘不爽。

看似简单的小细节,项目开始之初就得严格地定义和执行。执行好了,丝滑得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执行不好,不仅返工浪费时间,还容易出现混乱和错误。更重要的是,极有可能打击自己和团队对数据的信心。

从一开始就要保持数据的井井有条!制定数据生命周期SOP流程:

1、命名规则:内容_日期_版本号v01
2、文件夹规则,并分ongoing和archive
3、存放地有效性
4、修改权限问题
5、align元数据文档和数据层级架构
待续……

感觉突然蹦出的想法有时候就像潜意识抛出的锦囊,值得停下来仔细思考和记录。

另外,小时候背的书还是有用的啊,一不小心就是一个哲理的chunk。

艾灸使人发困,具体的条目明天再想吧。

读书的角度

前两天微信和微博的首页铺满了对稻盛和夫的追念。在繁杂的声音里发现不少人被用六项精进管理过,这是件有些值得思考的事情了。

在工作的第二年,接过项目管理的工作后,不仅需要面对网站前台页面和后台功能等诸多事的管理,还有两位同事也划归到我的项目组。人生中第一次管理别人,些许慌乱,尤其知道组员之一的年纪和经历远胜自己时。

急忙找方法论的时候,貌似在公司附近,离黄陂南路地铁站不远的某个书店里看到稻盛和夫的书。记不清具体哪本,却记得对自己影响颇深。然而后来在团队管理上实践的却是SOPKPI以及更往后的OKR之类。

大概是心底里认同道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而从稻书里学到的类似于反省和鞭策,归属于自我管理范畴。人的型态那么多元,大家聚在一起不过是工作,妄图参与别个的思想建设,似乎有些越矩了。

曾经怀疑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一条。而今回头看,却还是对的。

自己的能力和修炼还是在于自个的努力。魑魅魍魉鸡犬升天的事再多,终归不过是一路嘈杂的灰尘,总会过去。

一直没学好谦虚这件事,须得好好反省。

今天确定了夏天最热时候养活的一叶莲就是荇菜,心喜若花。

盛夏延绵至今的白羽小花,仿佛带着两千多年前《关雎》里河洲上氤氲的水气,把这临街的斗室变得阔远而美好。

Mark一下:一叶莲很好养,空调房多散射光,勤换水+小肥。一叶的花苞开完,会自然分化出更多叶带花苞,花苞出即剪断,又是新一叶莲。

陌生的朋友

为着企业邮箱和域名解析的事,下午和晚上都叨扰了provider若干次。

电话那头快节奏的声音,不由得让人想起十多年前。那会刚毕业不久,在一家以公关业务为主的广告公司,于传统业务之外独自撑起一个互动营销的部门,给Gerber、Oral-B、黛安芬……做线上互动的活动。从活动流程到网站策划、设计、前后台创建到项目管理,除了外部的网站设计和编程vendor之外,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来。想起来的是:那个以一当十的高压时刻,也有个一直在电话里陪伴着的服务器域名provider,也是有求必应效率极高,在活动爆火远超预期时还站在我的角度给出技术相关的有效建议。

如今再回想,思路清晰做事敏捷,份内事专业高效,还能额外给一二建议的vendor,委实可遇不可求啊。未曾谋面,却如朋友一般。

见贤思齐,工作或生活里,也要做别人陌生的朋友呵。

说到朋友,疫情期间楼里跑外勤的志愿者小姑娘回了老家,大概上海真的让她无所适从了吧。第二个主动帮忙发放防疫大礼包的邻居也搬走了……可能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吧。

愿江湖各位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