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营销9法则

转自 《新媒体营销观察站》,还未仔细思考。最近阅读效率不是很高,所以很以浪费别人时间的人为耻。

《第一财经周刊》的文章,从传统媒体的角度来解释微博的营销:

01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而且传的更快。
GE公司的研究表明:对于好消息,一个人知道后平均会告诉他身边的6个人;而坏消息平均来说会被传播给身边23个人。在微博上的荒唐事不仅转发容易,它的评论功能更是激发了用户们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公司们要当心!

4月初的“KFC 秒杀事件”就是经典案例。第一条与此有关的微博出现在4月5日19:30,一位用户贴出优惠券图片,随后陆续有几人转发,到第二天 14点之前有几条微博表示“去吃了,真便宜”。而14点之后KFC突然宣布停止此次活动,剩下的1100余条微博几乎都是在传播此事并加以调侃,让人印象 深刻的包括顾客叫麦当劳外卖到kfc的照片以及“KFC玩不起就别玩”的图片,甚至八百年前关于kfc“We do chicken right”翻译的段子也被挖出来疯传。

所以关于微博的首条结论就是:相比传统的SNS、BBS和个人博客,微博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要大得多。 继续阅读“微博营销9法则”

山石岩边的木

对于树木而言,火山岩石再别致奇特,也不是理想的生长地。根不能自由地往下扎牢,水分需要自己在一年四季里仔细积蓄。

大概是这样的原因,武夷山的岩石上并没有见到太粗壮的大树。那三株大名鼎鼎的号称长了几百年的大红袍,看起来不过像几年新生的灌木。

但是那些山石岩边的树与木,分外的遒劲,且姿态优美各异。

继续阅读“山石岩边的木”

云山水墨

武夷山一带,山不高,却云雾缥缈。大概是雨季的缘故,即使是旅舍后方相对高度不过几十米的山岩顶上,一大早也被浮云幔着。

相机在这里并不好用。除了光线的缘故,形态各异的鸟儿们,清高得并不理会你的关注,自在地在山石林间跳跃飞行;走在山与山间隙中的小道,总能看到清冽细长的瀑布自山顶飞落——有时就撒在你脚边的路上。但是山与山之间是那么的近,等你想走远些,将山顶和小路都拉进镜头的时候,却发现景致已经变掉了;好看的花儿,又总长在岩石壁上,虽然不高爬上去却几乎是不能的,石陡雨滑,还怕踩到底下的花草苔藓。

所以,能拍到的风景实在是稀疏平常得很。昨天云厚雾浓,阴雨绵绵,光线不怎么好,权且当年代久远纸质墨色不佳的山水画看吧:)

继续阅读“云山水墨”

春将暮

早上带着相机下去跑步,拍到一户人家院外的海棠。

阳光下的那几点红色,绽放或含苞着,都是那般妍妩。与一旁的桃花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大概是它盛开之后的红色还与花骨朵儿的一样,艳浓醇郁。虽然照片中因为阳光与花影的魔术,再加上如蜡一样的反射光,变得层次起来。

一位大概与岳飞同时期的词人,在一首《青玉案》里写道:

逢人借问钱塘路。我亦欲、西湖去。目送兰桡知几度。鳌峰浮玉,鲸波飞雪,正是潮来处。
海棠花下春将暮。缓唱新词味佳句。见说东君曾梦许。柏台冠豸,金銮视草,便做商岩雨。

兰桡náo是小舟的美称,就像婵娟之于月亮一样,“千里共婵娟”总比“千里共月亮”来得好听些吧。东君,在词典里有很多个意思,在这里的话大概是指司春之神。柏bǎi台是御史台的别称。在汉朝时候,御史府中列植柏树,据说常常会有成百上千的鸟儿栖息在那里呢。商岩,指在野贤士。 继续阅读“春将暮”

细草疏花苞

窗外的垂柳已经是万条垂下绿叶新裁的清鲜潇洒模样,春风却并不和暖。

阳台花架上的同心草,还是怯怯地不敢伸出圆厚的叶子。四季长青的金鱼吊兰,一个月前冒出个花芽儿,也还在掐算开放的黄道吉日。

一直以为,生长着的花草是最自然坦荡的精灵。季节到没到,环境变没变,养护人的心在不在,它们都感知得一一分明。

或许世事都如此,只不过当局者在其中迷惑,或潜意识里自欺欺人罢了。

这盆金鱼吊兰,去年满满的一盆足足开了整整一季,半年前搬家时几乎折损殆尽。后来狠心剪掉所有颓萎的枝条,只留下短短的似乎还有生命的一支。到今天,就是这个细草疏花苞的样子了。

能够活过来已经很让人开心,长出的花苞不啻为一个惊喜。 继续阅读“细草疏花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