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

今天看到一个“跷跷板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要高低交错,如此整个过程才好玩,才会快乐。

一个永远不吃亏的人,即使占了很大便宜,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的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却失去了应有的乐趣,对自己或对方都是一种遗憾。

百度百科上说,一位大学教授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他随机挑选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给他们寄去圣诞卡片。大大出乎意料的是,回赠的节日卡片如雪花似的寄了回来。大部分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想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谁。他们收到卡片,自动就回赠了一张。

这个实验规模虽小,却很巧妙地证明了人际互惠原则在人们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采用尽量相同的方式回报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想给那些素不相识的给店里提意见的人写明信片了。毕竟,买卖中她们付出了金钱,我们付出了成本和精力,已经是对等的了。再给建议的人,就是跷跷板那端,付出更多的人啊。

捐款

早上,老板的秘书在办公室说要为云南捐款。正好准备到淘宝捐的还没来得及打款,就说好呀好呀。

一会儿之后,听说是捐给某位家在灾区的同事。

下午的时候,听说销售的某位同事捐了500,销售老大要求人事发了条类似表扬信的消息发到销售的微信群。

然后那个消息被老板看到,批评了人事一通。

大概是有人急着做团队建设,不小心把捐款这件善意温暖的事情,变成了道德绑架的堵心事件。

经常有人说企业文化太虚没有用,但有时候它就是决定性质的关键因素啊。特别是当文化素质和世界观参差不齐的时候。

莫奈的印象

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印象派的得名来自于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当时一位批评家在看过这幅画作之后,用“印象派”来嘲讽那些年少轻狂、不守传统的马奈莫奈雷诺阿们。


《日出·印象》

印象派的作品没有了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人们所见的,是光、影和色彩在眼睛里留下的印象。


《夏日》

莫奈们追逐光对色彩的照耀。主张户外作画,表现光照射下的色彩微妙的变化。所以我想,莫奈的作品,在光影色彩和构图上,可以作为室外摄影的教材。


《持阳伞的女人》热情的笔触和鲜活的颜色,轻快地挥洒出他的太太兼模特卡米耶和儿子一起的阳光时刻。

null《花园中的女人》据说画这幅画时,莫奈只有卡米耶一个模特,所以他让卡米耶先后扮演三个女人。这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幅大幅户外光影作品。

null
1899年开始,莫奈痴迷于他的《睡莲》系列,先后画了181幅睡莲。

在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出它的魅力,是一种天赋混合了热爱的能力吧。

一天一小步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关于成长的九封信》,当下看着很有些感触。

第一封 关于压力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第二封 关于学习
鸡生蛋,鸡也拉屎。但你肯定只吃蛋,不吃屎的。对鸡如此,对人亦然。每个出色的人,都会生蛋,也会拉屎。例如他很会开公司,那你就买他家股票来赚钱;至于他乱说话,你就不要学。你最要紧的是多吃鸡蛋少理鸡屎,吸取营养,壮大自己。很多人放着蛋不吃,整天研究屎,难道你靠吃屎能变壮大?

第五封 关于孤独
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孤独的日子。每一段路都有一度独孤的时光,你的父母不可能一直帮着你,你的同学不可能一直陪着你,你的朋友也不可能一直围着你转。孤独不是孤僻,更不是寂寞。经历过孤独的人,思想可以更丰富,内心更坚强。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让自己安静,都能让自己更好的调整状态,面对环境。

第六封 关于努力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即使你再排斥现在的不愉快,光阴也不会过得慢点。所以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要学会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不用太计较。要学着踏实而务实,越努力越幸运。

第七封 关于现实
你要把自己逼出最大的潜能,没有人会为了你的未来买单:你要么努力网上爬,要么烂在社会最底层的泥沼里。
这就是生活。 继续阅读“一天一小步”

马上有一年

这一个农历年,要怎么度过呢?明天就是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了。

节假的某一天收拾房间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中华好诗词》。原来若干年前自己的爱好,可以这样的有趣,而且还有人还在坚持着这份喜爱,即使是工作以后。反观自己,曾经耳熟能详的句子,早已经飘渺模糊在记忆的远方。

鼓浪屿上粗略翻完《尘埃落定》。里边的主人公早上醒来,一定要问“我是谁,我在哪里”,得到回答才能清醒过来。大概平凡如我们,也得时常哲学地问起这个问题,才不至于若干年之后才惊醒。

所以写一些新年忠言给自己,时常翻出来看,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想要清醒地度过这个300多天的话。 继续阅读“马上有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