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工业云云

开始一个新的策划案。明确大致的方向之后,依然是大力气找资料。搜到一篇洪晃的旧作,似乎很不错,摘出来以备后用。

  • 觉得这部电影能反映出当今时尚圈的现状么?还是夸张?

夸张是有的,要不然就不好看了,但是我觉得总而言之还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比如这个行业里面对所有人穿着打扮的要求,这是肯定的。我经常听到做奢侈品的人跟我抱怨中国编辑不会穿,丢脸。以我看最丢人的不是不会穿,而是特别想穿,但是穿不出来。

  • 在目前中国的时尚圈中,存不存在像电影中RUNWAY主编那样在时尚圈中能“呼风唤雨”的“魔头”?

中国没有。原因很简单,有三个。

第一个是我们的“时尚”是外来的,而且是嫁接过来的,没有根底。我做了一下统计,翻开大的时尚类刊物,所有关于产品的报道,100%是外国的东西,特别是奢侈品,一年十二期,就三本大的服装类刊物来说:ELLE,BAZZAR,VOGUE, 每期都至少400页左右,你不会找到任何中国产品,只有中国明星穿外国东西,用外国东西。时尚媒体是建立在一个工业基础上的,就象电影里的魔头教育她秘书有几种“蓝”的那段话所言,其背后是一个几十个亿的工业产值,我们没有时尚工业,而自己的媒体又一脉让消费者买外国东西,所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是我们的编辑水准。魔头需要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我们的编辑是以对奢侈品垂颜三尺的态度去看待奢侈品,只有欲望,没有知识,说还不听。 ILOOK原来的编辑部居然有过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哪个人吃一个月的方便面省钱去买个名牌包,主编就会表扬她,说这就叫入行了,这就叫爱自己的工作了。我知道以后去骂了一顿人,我特别清楚地记得我跟他们说,他们如果只是想拥有奢侈品,应该去当二奶,因为我支付不起维持他们买奢侈品的工资,他们的兴奋点应该是创作不是血拼。这话彻底得罪人。但是我坚决相信我的观点也没有错。所有请中国时尚类媒体去外面转一下的公司都知道,一定要安排血拼的时间,不然会叫的,怎么不给我们SHOPPING的时间啊?日程排得太满啦!中国的时尚类编辑可能是媒体从业人员工资最高的,所以都还买得起好东西。但是我的看法是,就是他们装扮脱贫了,文化也没脱贫。因此不可能有魔头。

第三是中国时尚类刊物的广告压力和工作态度。我们做过一个读者调查,把十几本时尚类刊物里面的文章放在一起,把任何有刊名的地方遮掩起来,让北京上海六百人猜内容是那本刊的,准确率低到5%. 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容非常类同,根本没有什么特色,这是因为大家都在做一样的软宣。而编辑又不能认真地把软宣做得更好一些,基本上是抄新闻稿,所以你可以看到大段大段各刊物相同的字。很恐怖。顺便说一声,我们做调查的时候是包括ILOOK的,这也就是我们去年斩钉截铁要改版的原因。

最后最后必须说到我们媒体的整体素质问题。我们这儿是唯一一个可以拿“红包”“车马费”的国家,所以让商家都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占版面。魔头绝对不可能做这种事情。

  • 以后会有么?你自己是(或想成为)这样的人物么?

会有,是不是我不肯定,但是我相信这个人肯定是我们集团和邵忠的现代媒体集团培养出来的,不会是进口刊物,只会是本土刊物。我和邵老板都坚信,中国自己的时尚工业马上就要起来,魔头要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而当你已经是国外刊物附属品的时候,这根本不可能达到。以前我犯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毛病——酸,人家说我是时尚人物我就皱眉头,说我是文化人我就高兴。现在我想开了,我是时尚人物,但是要做魔头我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对行业,特别是中国时尚产业的了解,所以我四月决定搬上海去住一年。在上海有无数中国设计师的小店,旁边还有非常大的工业基地,如果我们能有一个时尚工业,肯定在上海先露头。

  • 可以说时尚圈竞争激烈,你在工作中会不会对下属很苛刻?会不会下达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你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老板?

我很苛刻,而且是骂人比较狠的那种,说话太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前几年我基本上远离我们的编辑部,只要销售数字达到了我就不管别的,眼不见,心不烦。去年我又开始管编辑部,编辑和我心理上都有负担,我怕他们敢怒不敢言,然后消极怠工。他们就怕我不留面子一顿臭骂,弄得很下不来台。可是接触了一下之后发现还是满好的,而且有几个编辑水准很高,专业很好,挺高兴的。我也给我订了一个规矩,任何时候想骂人要先去喝杯凉水。任何人让我喝三杯凉水,我就请她/他走路。到现在为止已经走了两个。嘿嘿。

  • 圈外人都会觉得时尚圈华服美食、光鲜无比,是不是真的是这个样子?或者说中国的时尚圈还没有达到国外的阶段?

时尚媒体是在卖一个梦——所以必须给人华服、美食,光鲜无比的感觉。在所有奢侈品牌里面,路易威登的派对是最顶级的,而当我跟他们中国区老板CHRISTOPHER说的时候,他的回答是:“那就好,我们就是满足大家。(原文:Good, we are here to please)”。这句话已经五年了,但是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在奢华的背后是全世界最让人喝彩的创作,和一丝不苟的服务,因为他们做到了这两点,所以他们光鲜无比。并不是因为他们会开派对

  • 这个问题我们是替广大网友问的。时下,有很多年轻人非常想进入时尚圈工作,就像影片中一样,很多就选择去时尚刊物,你觉得进入这个圈子需要什么样的潜质?

每个编辑部都有不同的着重点,我这里有以下要求:
第一,英文要好,所有外国大牌评论家,象SUZIE MENKES这样的人的评论他们要能够看,又能够消化。
第二,要有感觉,因为技术是可以教的,感觉是悟性,要不有,要不没有。这是先天的。
第三,要有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时尚编辑和记者,毕竟还是做媒体的,不是做市场推广的,而作为新闻工作,他们一定要兴趣去挖掘新东西,不是跟着新闻稿屁股后面唱赞歌。
第四,要关注文化,要能够跨行业的去想些事情,不过这一点是靠培养的,是一种思维能力。

我数了一下,我们公司已经为竞争对手们培养了七个主编,三个服装编辑。所以我想我的做法还是对的,就是我得研究一下如何不让他们跑了。

  • 如何进入时尚圈工作?怎样在时尚圈自我发展?请你给一些建议。

先去别的新闻单位锻炼一下,积累点职业技能,一毕业就进时尚行业容易被其奢华迷惑,然后就“噗登”跪倒在时尚的石榴裙下,做时尚的人需要对时尚有一个相对冷静的态度。毕竟是个职业,要严肃对待,不是过娃娃家,自己当芭比去,先骗几套衣服试穿一下再说。

  • 最后,你觉得国内目前的时尚圈成熟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袁岳先生上次“解读中国时尚指数报告中”曾说,中国现在是一种“胡里胡涂的时尚”,是这样么?跟欧美时尚圈的差距主要在哪(如果有的话)?

不成熟,袁岳说得对。其不成熟的原因上面已经讲过了,一是没有工业的根基,二是没有文化内涵,三是缺乏职业知识和基本素质。现在的状态有几个特点:一就是浮燥,大家都想在时尚聚光灯下被照上15分钟,而这到底能给每个人带来什么,大家并没有想清楚。二是类同,刚才也说了,这跟从业人员的水平有关系,没有高水平,就做不出来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又从何谈时尚?

跟国外的比有很多明显的差别,最大的差别是人。比如国外大刊的主编一般都是五十几岁,有几十年的从业经验,我们的也就三十出个头,能有个五、六年经验了不起,但是派头都拿得可以,造型是凹出来了,里面是空的。编辑也一样,国外的首席时装编辑都是有阅历的,只有中国的编辑基本上是毛孩子。

其次是沟通的力度,国外的时装编辑和设计师的关系非常紧密,经常沟通,所以理解的好。我们只能跟他们敷衍一下,鸡尾酒一下。所以只能处二次消化国外的信息。也有即无知又胆大的敢发表评论,但是基本上属于狗屁不通。

最后就是我们的时尚媒体太崇洋媚外,别的国家都对自己的设计师有很大的偏爱,唯独中国的时尚媒体,根本不愿意花任何版面去报道中国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发掘本土创作才华的能力。